眼下,在有“中國甘薯之鄉”美譽的秦皇島市盧龍縣,一望無際的甘薯進入薯蔓并長期。該時期甘薯莖蔓已經基本封壟,薯塊開始膨大,是提高產量的關鍵時期。7月17日,盧龍縣劉田各莊鄉趙翟坨村村民潘秋早早就趕到村里的示范田,因為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的甘薯專家正在村里進行技術指導,他要抓住機會認真學習。
“這個階段可不能粗心大意,要時刻注意莖葉生長過旺勢頭,促進地下塊根膨大。”省農科院糧油所甘薯研究室主任馬志民蹲在甘薯田里,邊查看長勢邊對潘秋說。
“馬老師,放心吧,現在村里都用上了您推薦的高效生產技術,省時省力不說,還節省了肥料,提高了產量,大家伙的種植熱情都很高。”
潘秋是土生土長的盧龍縣人,與甘薯打了幾十年交道,而近幾年用上了先進高效的生產技術,讓他覺得種地這個“辛苦活”變得越來越輕松。
“以往河北省的甘薯種植主要采用‘0’壟溝模式,即相鄰壟之間沒有壟溝。該模式雖然土地利用率高,但不利于機械化作業,人工田間行走困難,導致了栽苗效率低,偶遇持續降雨,地塊排水性較差。”馬志民介紹,甘薯屬于勞動密集型栽培作物,生產勞動強度大,隨著人口城鎮化進程加快,甘薯生產實際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突出。同時機械化程度低、甘薯商品率低、市場競爭力弱也是制約甘薯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。
為此,近年來,甘薯團隊的專家們廣泛調研,不斷嘗試,對比北方與南方種植模式的不同,探索出“寬溝壟作、雙臺壟型、橫插增密”生產模式,結合“膜下滴灌”“水肥一體化”等農藝措施,集成創新了“鮮食甘薯雙臺壟型寬溝橫插增密高效生產技術”。
據了解,寬溝壟作模式與傳統“0”溝底模式相比,畝壟長度由740.7米減少到476.2米,在膜下滴灌生產方式下,直接節約滴灌帶、地膜用量35.6%,起壟工作量、人工栽苗行走距離減少35.6%,更加適宜田間管理的中耕、打藥等機械作業,人工行走方便,提高田間巡檢效率。
此外,改變甘薯栽插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栽植密度,橫插大中薯率高達70.0%,商品率達到95.0%以上,單株結薯數提高14.3%。
據了解,“鮮食甘薯雙臺壟型寬溝橫插增密高效生產技術”目前在全省累計推廣面積10萬畝以上,畝節水24方、節藥15.2%、節肥18.3%,畝節本增效450元以上,累計節本增效4500萬元以上,受到甘薯生產企業、種植大戶的高度認可。
“日前,我們團隊研發的‘鮮食甘薯雙臺壟型寬溝橫插增密高效生產技術’通過了省級成果鑒定,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技術在節本增效、宜人省工、適機便排、水肥利用效率、保護土壤生態等方面有顯著優勢,創新性突出,具有國際先進水平,推廣應用前景十分廣闊。”馬志民表示,接下來,他們將在河北、山東、陜西、山西等甘薯主產區推廣高效生產技術,科技助力甘薯產業煥發新“薯”光。